歡迎來到廣西華南烹飪技工學校 | 自治區(qū)人社廳第一批社會培訓評價組織職業(yè)技能培訓等級認定機構(gòu) 網(wǎng)站地圖
發(fā)布時間:2013-04-02查看次
再過幾天天就是傳統(tǒng)的“清明節(jié)”了,小編突然想起兒時吃過的美味——“蒿子粑粑”,可是如今已經(jīng)很少能夠買到這樣的傳統(tǒng)美食了,今天,小編請教了廣西華南烹飪學校面點老師趙老師蒿子粑粑的做法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回憶小時候的味道吧。

采摘的鮮蒿子
說起蒿子粑粑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。
蒿子粑粑起源于安徽霍山縣,說起蒿子粑粑來歷,霍山民間流傳一種說法。據(jù)傳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晚上,陰間的街市披紅掛綠,張燈結(jié)彩,大街小巷擠滿衣著華麗的鬼魂,舞獅、高蹺、唱戲、龍燈,其熱鬧非人間的春節(jié)可比,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陰間的誘惑,紛紛去鬼市游玩。有的喝酒聽曲,有的觀燈看戲,待到雄雞報曉鬼魂收市時,一些樂而忘返的游魂就被閻王收去留在陰間了。翌日,陽間一片哭,他們?yōu)槟切┗昶遣粴w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(jīng)畫符招魂。因此,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,被稱為“鬼節(jié)”。

加工半成品的“蒿子粑粑”
不管人們?nèi)绾慰謶,每年的三月?ldquo;鬼節(jié)”還是照常光臨。為保平安,“鬼節(jié)”前夕,人們紛紛擁到廟里燒香磕頭,祈求神靈保佑。人間濃烈的香火,直沖蓮花座上的觀音菩薩,觀音掐指一算,知道了人們燒香的原委。一天晚上,觀音托夢給南岳山(位于霍山縣城)下的一位老奶奶:“我是南海觀音菩薩,知道人間有難,特來拯救你們。贈你蒿草一株,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,三月初三保管無恙。”
老奶奶醒來,發(fā)現(xiàn)手里果然拿著一珠青茸茸的蒿草,于是趕緊把觀音托夢贈蒿的事告訴鄉(xiāng)親,大家聽后忙去地里采摘青蒿,磨面做粑粑吃。說也奇怪,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(jié)。這個消息很快傳開,每到三月初三,姑娘媳婦就成群結(jié)隊去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巴魂。直到現(xiàn)在,這種古老的習俗仍在霍山一帶民間盛行。當然,隨著科技文化知識的傳播,今天做蒿子粑粑已不是以往的“敬神消災”,而是作為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。
記得小的時候每到清明節(jié)的前夕,我會帶上弟弟妹妹以及左鄰右舍的小伙伴,大家手上挎著竹籃子,拿上摘菜的鏟刀或剪刀,來到房前屋后、田間地頭、甚至是墳地附近,只要有新鮮蒿就采摘回來,媽媽會帶著我們一起做“蒿子粑粑”,那種幸福的感覺難以言表。

制作成品的“蒿子粑粑”
蒿子粑粑具體的做法是:
1、將蒿葉洗凈,用質(zhì)嫩味鮮的蒿葉尖;咸肉切成丁,放在一旁備用。
2、用開水將蒿子焯一下(去苦味),過冷水沖涼,擰干(以此法除去大量的墨綠色汁水和細毛,這樣做出來的蒿子粑粑就不會太黑)。
3、將蒿葉切的十分細碎,與咸肉丁一起同早先準備好的糯米粉均勻拌勻,和水,調(diào)入少許鹽攪拌。蒿葉不能放太多,以三四蒿葉成比八九成糯米最好,然后加溫水捏成圓形扁扁的蒿子粑粑。
4、蒿子粑粑可炸、可煎、可蒸,味道都十分好。炸至邊緣泛出金黃色即可,外面的皮香酥無比,里面的味道很綿長,清香撲鼻,回味無窮,讓人愛不釋口。